您好,欢迎来到西部交通科技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

期刊栏目

订阅方式

银行转账:

账号:45001604258050700296
帐户名:广西西部交通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开户行:建行南宁新民路支行
邮政代号:48-174

咨询热线

0771-2108219

投稿说明

 

1.来稿务求主题明确,观点新颖,论据可靠,论述充分,数据准确,语言精练,可读性、可借鉴性强。稿件形式采用word格式,字号设为小四,文章篇幅以3000至4000字为宜,文件大小控制在8M以内,标题去掉标点符号;

 

2.本刊要求照片清晰、色彩饱和,尺寸一般不小于15x20cm; 线条图一般以A4幅面为宜;图片电子文件分辨率应不小于150dpi;

 

3.所有文稿请附中、英文文题、摘要(300字以内)和关键词(3-8个);注明作者单位、地址、邮编及联系电话,及职称、职务;

 

4.本刊对来稿保留修改权,有特殊要求者请事先声明;

 

5.本刊对所发表作品享有中文专有出版权,请勿一稿多投;

 

6.限于人力和财力,来稿一律不退,如三个月内未见采用通知,作者有权将稿件另行处理。

行走交通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栏目 > 行走交通

一纸苍凉塑雕像──读李辉《沧桑看云》

本站2016-08-08 15:30

                             

                                

                         ──读李辉《沧桑看云》

                                /韩萧贺

近日偶然读到《沧桑看云——不应该忘却的人和事》(上)。当初于图书馆诸多泛黄的书中拎起此书,只因标题略带文气,恰与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纪念》有些许词意上的关联原本是抱着浏览、充实时光的心态想草草看看,粗读几页后便深深吸引,随着深入阅读,对此书更是爱不释手。

这是一个沧桑的题目,一本沧桑的文字作为鲁迅文学奖散文获奖者之一李辉在此书中以尊重历史的态度粗线条写意,工笔细描,将一个个文化名人的人生轨迹尤其“文革”那段特殊岁月里的特殊感受、经历和情感呈现在我们面前,把诸多历史现象以缜密的思维、扎实的历史求证、真切朴实的文字向我们娓娓道来。

在他的笔下,有老舍与老北京的命运,有郭沫若的沧桑岁月有豪爽田汉的最后悲凉,有朴实正直的赵树理,有多才多艺而悲情的邓拓,有走向“文革”的姚文元,还有“五七干校”的历史回望,及“京派文人”的聚与散……书共有18篇文稿,都是20世纪中国文化史的生动个案。通过作者的笔触,我们得以了解这些历史文化人物在经历人生的大起大落,以及在面对人生突如其来的考验时体现出的人格的魅力。此书是我们观察和思考20世纪中国文化历史现象与透视文化名人心灵史的一扇独特的窗口

作者在文中将郭沫若喻为“太阳下的蜡烛”,“阳光下的蜡烛,已不属于他自己”。而聂绀弩是“鹤”,是一只“飞翔于历史烟云中的鹤”,他“飞的很高,却‘高处不胜寒’。一直不被认同不被理解的落寞,云一样环绕着他。它欲潇洒地飞潇洒地吟唱,翅膀却被风吹伤,一滴滴血洒在它的小道上。”关于胡风,关于瞿秋白,关于姚文元等等这些历史人物,还有一些历史现象,作者站在现实与历史的交叉结合的角度,去挖掘历史的意蕴。在历史与现实的回旋中,对那些旧闻旧事娓娓道来,犹如渗透着些许古老河畔流水的回响,留给读者无尽的深思。

以往,对于中国历史上不能轻易忘却的历经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我只是在历史教科书中有过颇为概括而肤浅的了解。在阅读中也曾粗略看过杨沫之子老鬼写的小文,记述自己对自家的扫荡。也曾听闻父辈讲述扒火车大串联的恢弘气势。当时自己颇为不屑,并感到疑惑。渐渐地随着影视作品《激情燃烧的岁月》《血色浪漫》《北风那个吹》《山楂树》等呈现出的红卫兵和知青下乡的故事,对这段历史才有所认知。

而在读过的一篇篇用人生血泪书写的篇章中,感觉最打动人心的,乃是李辉的这本《沧桑看云》。这实在是一本了解当代文坛人与事真实面孔不可多得的书,是贴近心灵、唤起灵魂思索的一盏明灯,是当代年轻人梳理中华文化历史不可或缺的索引。读它,会引发我们对自己的反思,对祖国前进历程那个特殊时代更深刻的体悟,也让我们对功过是非、成败荣辱更为淡然。

印象深刻的是聂绀弩,其乐观的性格,及对于各种逆境傲然直面的刚毅。文革中,聂绀弩被捕并被判处无期徒刑。挺过文革的聂绀弩与友人谈到十年囚室生涯,反倒从相反的角度看作是自己的庆幸。他曾对楼适夷说,比你们在外边好一些,没有高帽子,没有喷气式,没有大批判和红卫兵,能安安静静地读书”。在北大荒时,他写过一首诗《削土豆种伤手》:“豆上无坑不有芽,手忙刀快眼昏花。两三点血红谁见?六十岁人白自夸。欲把相思栽北国,难凭赤手建中华。狂言在口终羞说:以此微红献国家。”无奈中的幽默,特殊时刻的阿Q精神支持着这位独特个性的文人走过艰难岁月。

磨难中的老舍带着困惑和愤怒永远离开了自己心爱的北平。这是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革命。所有传统文化的精华,书也好,文人也好,为什么都将成为必须清除的历史垃圾,如同焚烧的书一样化为灰烬?为什么社会的道德规范人的尊严,一夜之间会变得全无价值?为什么人的兽性会成为社会的主导?

“文艺评论家侯金镜也在菜地劳动。他是有名的病号,但管理人员仍然要他挑水。一天,他连续挑水十担,当晚便心脏病猝发而死。” “干校一律按照军队编制,每一个单位为一个连,管理者是军人,在军宣队看来,是连队,当然就得有军队的课题。于是,冯雪峰、萧乾,还有更多的年过花甲者,毫无疑问也该如同青年人一样,走在深夜拉练队伍的行列中……” 当读到这些煮鹤焚琴、完全丧失人性善良的种种举动,愤慨之情无以言表,也不由想到,倘若自己也处此境地 ,将会有怎样的选择,是否有勇气走过这段阴霾。

作者的文字风格是舒缓的,带着淡淡的忧思和惆怅,在他的笔下,历史与感悟、人物与思想,因撞击而被从容地契合在了一起,这些“人物史”不是一味地非黑即白的赞美或抨击,用作者在文中自己常常用到的话“客观、准确”,同时充满悲悯情怀,展现了各个人物其真实的多面性,从而呈现出一种波谲云诡的起伏,一种苦苦求索的苍茫之感,令人久久回味。

瞿秋白,这位多年被冷落、被淡忘、被误解的政治文人,对他的评价一直是有争议的。而读完此书中的《秋白茫茫——“文人参政”的瞿秋白》对其才渐渐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同时对瞿秋白书写《多余的话》的心境和气度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在《多余的话》中,他那样深情地留恋文学,那样明白无误地表现出对政治的厌倦,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作为心灵解剖,我钦佩他的坦率与真诚,但是,我又不能不认为,文人'这一角色,在瞿秋白那里,未尝不是精神的避风港,是疲劳跋涉者的宿营地。用他的话来说,他是在寻找人生大休息',而政治与文学之间,在他看来,只有后者能带给他慰藉、平静和安宁”。

读此书,除了能对20世纪颇有成就的作家有更进一步深入的了解,对那个时代有更多的体悟,额外的收获是多了一个阅览探索的对象——李辉。这位被人评价为独一无二的、无可替代的文化研究者“他既是学者,又是作家;既是报告文学作家、传记作家,又是名副其实的散文学家。他有他的领域,他的领域便是文化或文学的历史”。

《沧桑看云》通过真实的史料、客观的评价、缜密的思考和生动的叙述,让我们对20世纪文化界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风风雨雨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在此书中我们能看到富有个性的诸多文化大家跌宕起伏的人生,同时也将在他们不平凡的经历中,体会到真诚、正直、坚强、刚毅的力量。作者在书中给我们塑造了一座座风雨中屹立不倒的塑像,也更让人们体会到历史进程中各种艰难与不易。

昨日之篇章亦即今日之历史,我们不应该忘记自己走过的人生种种,荣耀也罢,败笔也罢,荒唐也罢,欣喜也罢,都是我们人生中有重要意义的轨迹。对于我们的民族历史、文化进程中的风风雨雨,我们也应理性看待,正视生命,正视历史,不可忘却。“热爱现实者应该背着历史生活”。故而,我们也需要有李辉这样的人文作者,需要看《沧桑看云》这样的历史解读。

×

扫一扫,关注微信